科技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隨著技術在不同領域的細化,生活中許多特定的領域也因此受到影響,這一點在輕工業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其中,食品加工業因為科技發展的關系更是直接誕生了眾多的食品新技術,并且催生出了許多特殊的食品類型,而這些新的食品便是“新型食品”。
新型食品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一般來說,只要是生產或者加工過程中運用了食品新技術,并且這種技術對于食品有重要意義的食品都屬于新型食品。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熟悉的食品其實就是新型食品,例如凍干食品。
那么一般常見的新型食品技術有哪些呢?大致來說包括速凍技術、凍干技術、輻照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擠壓技術、微膠囊化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而理論上來說,生活中已經非常常見的綠色食品、新型油脂等由于都是借由這些技術主導獲得的產品,因此均屬于新型食品。這也足以見得新型食品的市場廣闊。
近幾年,隨著細胞培育技術等的進一步發展,人造食品的不斷出現,促使新型食品開始步入新階段。而人造食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人造肉。人造肉顧名思義,指的是由人工制造的肉,這種肉具備兩個基礎特征:具備和常規肉相似的口感、質地、營養價值;不通過養殖動物來獲得。
也正是這兩個特征決定了人造肉特有的優勢。首先從安全以及健康的角度來說,由于人造肉是人工培育的,所以不用擔心因為動物疾病例如禽流感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其次從環保角度來說,由于傳統肉類尤其是牛肉類食品,在畜牧業養殖過程中會造成環境負擔,并且需求量越大環境負擔也越大,因此改推人造肉可以有效的減少這種污染。最后是定制化程度高,由于人造肉生產的過程中營養成分是可控的,因此可以針對特殊人群進行定制化調整,從而保證過敏等存在忌口的人群也有機會品嘗肉的味道。
也因為這些特殊的優勢,原本不被消費者看好的人造肉產品也在近幾年有了一定規模的市場,并發展出了植物肉、清潔肉、培養肉等更細化的產品線。但關于人造肉符合健康趨勢的觀點卻依舊不被認可,這點我們稍后再談。
而我國作為輕工業大國,隨著人造肉市場的崛起,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加入,這也使得國產人造肉品牌開始迅速涌現,產品更是逐漸涉及到酸菜蒸餃、拌飯醬等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產品領域中。甚至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還強調了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足以看出人造肉行業的前景廣闊。
但是問題也出現于此。由于人造肉的概念出現時間并不長,加上隨著近幾年產品線的豐富,不同類型的人造肉指標也不同,導致現有的人造肉檢測標準并不完善。這也是為什么前文中提到許多消費者不認可人造肉符合健康趨勢的原因。
而深究目前關于人造肉的監管情況,僅“人造肉是否屬于食品添加劑范疇”這一問題,就沒有收獲滿意的結果。而除去去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導的《植物基肉制品》(T/CIFST 001-2020)團體標準外,也缺乏對不同類型人造肉細致的監管標準。目前有關部門能做的,也只是在肉類以及其他食品標準范圍內,對人造肉的品質進行檢測。
不過這也側面反應了人造肉后續的發展可能。簡單的說,隨著市場的擴大,標準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而為了更好的迎合標準的出現,針對人造肉幾個指標的檢測工作如何解決,用什么技術檢測什么內容便會成為食品檢測在人造肉這一領域的關鍵性問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