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工業微波技術代替傳統高耗能技術推動傳動產業改造升級
閱讀:555 發布時間:2019-4-26無土栽培技術與微波技術相互融合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微波殺菌是利用了電磁場的熱效應和生物效應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微波對細菌的熱效應是使蛋白質變化,使細菌失去營養,繁殖和生存的條件而死亡。微波對細菌的生物效應是微波電場改變細胞膜斷面的電位分布,影響細胞膜周圍電子和離子濃度,從而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能,細菌因此營養不良,不能正常新陳代謝,細胞結構功能紊亂,生長發育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微波能使細菌正常生長和穩定遺傳繁殖的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是由若干氫鍵松弛,斷裂和重組,從而誘發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甚至斷裂。設施園藝與工廠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無土栽培的設施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是設施園藝研究的重點。
國內外都十分重視無土栽培設施工程與環境調控技術的研究,國外如荷蘭、日本、丹麥、以色列等國家的蔬菜無土栽培已經進入工廠化生產的階段。溫室環境調控、栽培設施、作業機械、商品基質、營養液等的研究及應用基本實現了產業化、標準化、商品化。未能充分發揮無土栽培的技術優勢,產量和品質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時,由于國內無土栽培的設施環境可控性差,生產存在較大的技術風險,無土栽培的園藝產品與土壤栽培的園藝產品市場價位缺乏比較優勢,限制了無土栽培的規模化、商業化生產發展,也制約著科技研發的動力。以無土栽培設施與配套技術研發推廣為業務方向的科技企業在國內也很少,自主研發實力不足,多以模仿、借鑒現有成型技術模式為主。由于無土栽培本身是一項需要設施工程裝備來武裝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如果過于強調設施裝備的簡易化和低成本,就會降低無土栽培的設施化、工廠化、標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技術與裝備的不匹配,使無土栽培的作物產量、產品品質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提升,而且由于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設施園藝生產的主要成本,簡易型無土栽培的低效率作業使生產效益無從體現。無土栽培的設施工程研究與創新還應著眼現代和未來園藝從業者,要開展無土栽培的“專家模型”研究,逐步替代傳統經驗型的農藝技術,以提升無土栽培的綜合技術水平,研發出“環境舒適化、設施標準化、作業省力化、技術模塊化、管理智能化”的無土栽培技術體系。推動傳動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新型無土栽培設施及技術的基本原則無土栽培模式雖然越來越多,但總體來說不外乎基質栽培兩大類,根據作物種類、生產、觀光、科普和空間利用方式的不同而研發不同的栽培模式。通過設施工程手段來改善根系生長的物理、化學環境,實現作物工廠化、省力化、立體化、化、化的生產以及休閑、觀光、科普功能的綜合應用,要努力降低無土栽培的生產風險,提高生產經營效益。因此,我們在研發新型無土栽培模式時,要考慮到栽培模式的經濟性、生產性、風險性、可操作性和多功能性,使栽培設施與作物生長形成有機整體,提高無土栽培的科技水平。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研發的無土栽培設施模式化、標準化程度高,設施生產、運輸、安裝、使用方便,容易被生產作業人員所掌握。多功能性設施模式除了適用于規模化作物生產,其設施還適用于小規模的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家庭園藝等領域組裝使用,要注重視覺及人性化設計。實現產業化、融合化,品牌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